偏鄉 不遠〡劉裕承校長

在灰霾的天空,繼續尋找彩虹的蹤跡

偏鄉,不遠

「聽說有一種人, 他渴望改變、又害怕改變。
因為後者的害怕,他選擇了安全保障的教職;
多年之後,他開始照顧前者的內在呼喊,
參加了國教署偏鄉訪問教師的計畫。」
這是今年到樹人國小擔任訪問教師林彥同老師臉書上的一段文字。

訪問教師是教育部一個新的偏鄉教育方案,”針對學校需要,媒合專長教師”。說的更白一點就是讓學有專精的現職教師,針對偏鄉學校的需求,為學校裡的老師,去進行一整年像是請了家庭教師一樣,提供教學上的經驗傳承。

在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四個學期收到第四張教學績優獎狀的他,笑說自己的中年危機需要更大的意義才能順利度過,原先想把自己的經驗與所學,傳講給未來的老師,並計畫回大學指導學生做自己之前感興趣的學前聽與讀的研究,但這樣著力於「未來」似乎空虛了「現在」–20年教育現場的經歷,知道太多刻不容緩的歧視、霸凌與不當對待,需要立馬制止,也知道更多可以呼召下一代讓世界更美好的方法。只有做好現在,才有可期待的未來。再想想自己過去的好同事到偏鄉擔任翻轉少子化劣勢的校長、偏鄉國際教育的推手,自己還鼓勵大學生參加TFT到偏鄉服務…。近年倡導的融合教育,其基本精神即認定被公平對待是孩子的基本人權,自己的特教專長能到偏鄉發揮作用嗎?變與不變的關鍵,其實是給自己求一種新的平衡。順從自己走一條好奇尚未走踏過的路的聲音,於是決定到偏鄉擔任訪問教師的工作。

台南後壁區樹人國小典型的偏鄉學校之一。學生數不滿六十人,卻有高比例的情緒困擾、甚至已是障礙程度的孩子,因為對特殊需求的認識落差,孩子與家長不願被標籤化、及異樣的眼光而來到樹人國小。然而,偏鄉小校除了優美的環境、較少的學生數、較有熱情協助學生的老師之外,收下相對高比例的特殊需求學生後,是否能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?只是零拒絕的收下?還是能提供把孩子引導成為一位有用的、未來有幸福的大人呢?擁有特教博士學位及輔導資歷完整的彥同老師,帶著挑戰「只有標記才有服務」的信念到樹人國小擔任訪問教師,無疑是使樹人教育服務邁向更齊備的最佳搭配!

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服務,而不是標記。假使我們能提供一項全體性的活動,能讓這些情緒上需要扶一把的孩子,享受和其他同儕一起完成任務的成就感、認同感與愉悅感,是不是更符合偏鄉學校的所需所求?彥同老師的想法永遠搭配行動,他從空間的命名及功能,讓孩子們從生活中思考「名」與「實」。於是彥同老師化名「羊頭老師」,進駐樹人國小「餐廳」,他正式向全校小朋友自我介紹,告訴小朋友,他會有十個名字。
從工作空間來看,他是「餐廳老師」
從工作時間來看,他是「下課老師」,
從不同的小朋友的眼睛,
他應該還會有其他只有特定人才叫得出意義的名字,
像是:「撿球老師~」。
未來可能有「救羊老師」、「蘭花老師」、。。

而羊頭老師並不只用名稱來吸引孩子,他看了幾則掛在校園有關漂流木羊的新聞,開始著手規畫了第一個孩子們的共同任務──尋羊記,他說了一個故事:

「今天學校的長角羊來跟餐廳老師說了一個秘密,
真的讓餐廳老師看到美麗背後的創傷。

長角羊說當年台灣東岸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,
焚風把綠草原燒個精光。
沒食物吃的他們一家三口,
聽說”最後一片草”已在烏樹林紮根,
於是從比西里岸,走了三百三十三個小時,
總算,他們一家人到了傳說中的”最後一片草”。

我問長角羊: 這沒有幸福快樂的結局嗎?

長角羊微微揚起頭轉向餐廳的北牆,
順著長角羊的目光視線,
百年的玻璃黑板瞬間透明了起來,
聚光在20公尺處的一堆待燒的木材。」

這是彥同老師向校長正式包下一個”額外的”整復工程的開場──長角羊的祕密:拯救比西里的粉頭羊。故事中這隻粉頭羊,是台東比西里岸當地阿美族原住民用漂流木組成的木羊之一。當年樹人國小19位小畫家,四天三夜現地創作結束時,也將幾隻部落木羊帶回樹人國小,進行彩繪後,安放於校園草地,成為紀念意義深遠的裝置藝術。整個活動都記錄了孩子們參與時的不解、好奇、興奮與思考過程,對孩子而言,是難得的經思考設計後,有意思、有意義的學習經驗。
~待續~